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 “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150

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

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社会科学部是2009成立的学校二级教学单位,承担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课程以及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为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指示精神,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部实际,制定本规划。

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

十二五期间,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空前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明确提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是我们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门作出批示,提出“一好加三好”,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情一定要办好,关键是要把教材编好,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育部重新修订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明确了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育与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二)现实基础

1、党建工作得到加强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工作。一是注重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建立了“周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式方法,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做好“三进”工作。2014年获山东省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创新案例二等奖。二是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认真组织动员,周密安排实施方案,行动迅速执行有力,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扎实推进了实践活动四个环节中各项工作,第一个召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第一个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活动中重实效,提出了教育实践活动和教学“两手抓、两不误”,以活动促教学,活动中重实效,实现活动与教学“两促进”。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探讨会,社科部每一位党员教师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教师都积极践行要在工作中做学习的模范,时刻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较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够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教师队伍不断优化

五”期间,积极落实《济宁医学院人才引进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分布如下:

学历学位结构:博士3人,硕士24人,学士2人;

职称结构:教授 3人,副教授 10人,讲师14人,助教2人;

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1岁,其中30岁以下3人,30-407人,40-5014人,50岁以上5人;

3、课程建设取得新成效

积极开展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逐步探索了课堂理论教学考核考试方法改革、稳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截至目前,四门思政课全部为学校重点课程,其中两门为精品课程,两门为优质课程;2015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语文》、《医学伦理学》四门课程获学校数字课程建设立项。

4、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实行专题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互动参与式教学、混合式教学,部分课程试行了开卷考试,取得了教学改革的初步经验。

成功申报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医学院校思政课运用主题教育开展知行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获项目资助经费10万元,实现人文社科教改项目的重大突破。该课题创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完善了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各课程先后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

5、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建立教学热点难点定期搜集解答制度,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医患沟通和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团队,拥有了自己的研究平台,取得了优异的成果。2011年以来,社科部教师主持或参与教育部及省市级各类课题60余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著作8部,获得省市级优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30余项。2013年学校批准成立了济宁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社科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研究基地”被确定为“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

6、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高度重视团队建设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人文课教师队伍建设,教改研究成果被成功地运用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十二五期间,先后两次被学校评为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2013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医学人文研究科研团队被评为学校科研先进团队。2014年,社科部教学团队并被评为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优秀创新团队。先后2名教师入选山东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十百工程”,有2名教师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三)问题和不足

1、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较低,学科带头人偏少。

2、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大班上课,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教学实效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课程建设有待实现新突破。目前仅有校级精品课程,缺少更高层次重点课程。

4、科研工作需上层次、上水平。学科基础不强,科研团队缺乏领军人物,课题和奖励层次不高。

5、两地多校区办学对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影响短期内难以解决。

、愿景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目的,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课程的育人功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社科部特色和优势提高我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科研水平十三五期间社科部的发展思路是牢固树立育人文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努力把社科部建设成为山东省省属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先进集体,成为山东省医学高等教育中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主要任务

1、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广泛争取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支持,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落实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特聘教授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推进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教学体系。

3、加强学科建设。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扩大学科影响,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体,兼顾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4、围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做好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轮督导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主要举措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做到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生一层,学习中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把政治标准作为教师聘用、考核的基本标准,健全考核制度,严格教师管理,确保新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实施教师队伍提升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1、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在今后5年中,继续引进博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到 2020年,专职教师达40人左右;聘请若干兼职教师,满足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科研关;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断优化学历学位结构十三五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加强在职培训,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到每年对全体教师至少培训一次

3、加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根据课程建设的发展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在重点课程、精品课程数字化课程建设教改科研项目申报等各方面,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十三五期间计划引进学科带头人1人,选拔培养2-3

4、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每年聘请10名左右校外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学校党务工作者和辅导员班主任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1、鼓励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实效。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炼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结合数字课程建设项目,推动探索混合式教学改革,到2020年,建成7—8门数字课程。探索网络教学试点,开发在线课程,建设1-2网络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2、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实施教师听课互评互学制度,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活动。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等教学设计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

(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1、学习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健全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学校社科部、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新增5-8实践教学基地。

2、依托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课题,探索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坚持“四结合,一贯通”,“四结合”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一贯通”即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统化整体化设计。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诵读演说、“思政杯”主题辩论赛和以弘扬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逐步建立主题鲜明的知行合一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五)加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提升科研层次和水平

1、加强学科建设,围绕学科热点以项目申报为抓手,开展科学研究。支持教师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其他学科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广泛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十三五”期间,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提高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争取实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零的突破,立项5-8项省部级课题,10-15项厅市级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3-5CSSIC论文;加强学科建设,争取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

2、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科研团队的激励机制,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科研参与积极性。以学术带头人为主,凝练学术方向,确定3-4个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将相对分散的研究力量和方向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群体优势,开展集体攻关,在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申报中实现新的突破。发挥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的优势,带动社科部科研工作水平的整体推进。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我校优势学科,积极培养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才。

3、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举办社科学术讲坛,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院做交流和学术报告,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客座教授台湾林安梧教授科研优势,加强与台湾慈济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加强医德教育及儒家文化方向的研究。

4、加强基地建设,重视社会服务。依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研究基地”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两个研究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医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及研究中不断涌现新成果。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开展社会合作与对外服务工作。充分利用济宁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和我校科研优势,积极为发展地方经济、文化服务。

(六)加强统筹协调,完善保障机制

1、加强机构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2破解异地办学难题理顺济宁日照两地办学管理运行机制整合教学资源逐步达到两校区人员相对固定


                   二0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济宁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荷花路133号 电话:0537-361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