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临床圣地班 黄秀201302010538
2014年5月31号,我们全体圣地班的同学在社会科学部老师们的带领下到羊山军事旅游区进行了一日参观.早上7点半,大家陆陆续续做好准备,到了学校东大门集合.我们是怀着对历史的好奇和尊敬出发的.或许每个人面对即将呈现在面前的真实的历史都有不一样的反应,但是每个人对待战争和血泪的态度却是一致的,战争是争取和平的必要手段,而血泪却是战争中军民的广泛特征.也许对待这样的历史,仅仅只有尊敬是不够的,更多的也许是从这样艰辛而血腥的历史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又怎样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
进入羊山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革命烈士公墓,一边的碑上刻着这么一段话:羊山决战是鲁西南战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决定性战役,历时14天.
在取得革命胜利的诸多战役中,每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战役的胜利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这是对决断者的考验,需要在复杂的地形中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快速而敏锐地做出正确的决断.这也是对团队精神一种近乎残忍的锻炼,一场战役的胜利,需要的不仅仅是决断者的正确抉择,还需要执行者的密切配合,其中的奥秘,或许只有那些真正驰骋沙场,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才能切身体会吧.抗战时期,究竟是什么样坚定的理想才能使那些远在异乡的战士们日复一日忍受思乡的痛苦,在战场全心全意地投入战争,不顾生命,至死方休.在国仇家难面前,似乎儿女情长不过也是一种负担,南峰岚的未婚妻等待他的归来等了几十年,其间所受的煎熬苦楚,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的.可是最终,不过是等来了一张照片和一则消息:已亡故.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千千万万,而共同点就在于妻子的痴心等候,最终敌不过硝烟的无情,分离是注定的结局,而也就是这样的痛彻心扉,才会让中国人民浴血重生,在革命的道路上更加团结.在民族危机面前,个人的感情被揉成团按在角落,而民族荣誉感以及对国人与生俱来的保护欲,则被无限放大.汶川地震或许没有羊山战役那般的血雨腥风,可是社会各界的及时救援却体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大概也是在数以万计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始终没有失去民族的主心骨的原因吧.羊山一战,牺牲了近万人的鲜活生命,无名的,有名的,姓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用生命换来自由与和平,用生命谱写出未来的篇章.走出墓碑群的时候,忽然看见有一家人在扫墓,一家五口静默无言,这个默,带着浓浓的思念以及无限的感激还有些微的痛苦.我开始不知道战争带来的意义,无数个破碎的家庭用幸福与魔鬼作了交换,换来了又无数个家庭的完整幸福.对历史的评价,不该仅仅是国难的疏解,更应该有对人民的抚慰.
进入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墙上挂着的是各个将士的照片,黑白照片,已经是那个时代堪称前沿的技术,这样排列整齐的照片,却让我对于战争的概念愈发清晰,对战争的记忆似乎也不只有遍地的鲜血,还有那些男子的智慧和英勇.如果说墓碑群带给我的是震撼,那么这组貌似平凡的照片带给我的就是对战争的理解.他们的神采飞扬,他们的稳定沉着,是战争的洗礼.
进入展示长廊,是这场战役的具体情况.从战事军事决策的手稿,使用的武器,我军的军装,还有群众对于这场战役的支持所做的牺牲.当史实扑面而来,肃穆的气氛也随之而起.武器,这个原本就臭名昭著的工具,跨越千年的战场,安静地陈列在玻璃橱窗中,各式各样的枪,手榴弹,几乎构成了那时作战的全部装备,兵力与武器的悬殊,使得战争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举步维艰.这种时候,人民的力量就显露出来了,在展厅中央,有民用的一种拉车,木制的工具,可以想象出朴实憨厚的农民运载物资时的心情.它们带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地方特色,也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抗战一挺到底的决心,更承载着军民之间的感情.在展厅外的一个广场上,有许多老旧的飞机,飞过时间与战争的洪流,最终以一种睥睨万物的姿态傲立在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不得不说,我是带着既敬又畏的心情参观这种陌生的作战工具的,莫名的压迫感是这些军绿色的大家伙传递给我的第一感,于是我才真正认识到,对于历史的真相,我的认识是有多么浅薄.重型武器区的那些坦克,导弹让我意识到也许那些所谓的遗臭万年的武器,带来的不仅只有无尽的杀戮,还有一种震慑杀戮的反作用力.这些武器,是作战时期的智慧结晶,是人们为了减少伤害而创造的,只是用的人和目的渐渐扭曲它们的本性罢了.
接下来我们一行人又到了湿地公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暂时舒缓了历史所带来的厚重感,闻着清新自然的空气,我沿途不断思考着这场旅途的意义.也许真的是眼见为实吧,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带给我刻骨的思考,而那样一种环境,充满真相的气氛却让我像在真正的战场一样,切身体会.
旅途的最后是王杰纪念馆,这是一个英雄的所有遗留,带着对历史的贡献,带着人们对他的思念和敬仰,王杰完成了一生所热爱的事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的是他为了解放牺牲年轻的生命最朴素的写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