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钩沉】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丹溪翁学医故事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4-29   浏览次数:11
 

药王孙思邈在其代表作《大医精诚》中,从病理现象的多变,病人情况的差异,说明医道的深奥,强调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据《丹溪翁传》记载,朱震亨初学医术是为其“孝”,五年自学医术的苦楚在他自己嘴里只是“粗习”,却将“众工束手”的母亲的脾病治愈;拜师于许文懿,眼见“病于末疾,医不能疗者十余年”的师父身心之痛,他听从师傅建议抛弃人人企羡、读书致仕的“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表面还是为了“孝”。朱震亨,这位元代大医后面的故事,却用行动印证了孝心之上的博爱大义。正如朱丹溪自己所说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博极医源”

为了“精于一艺”,在求医之路上,已经小有医名的朱丹溪并没有像所有身边的学医者那样,随便照搬古人理论——“操古方以治今病”,拘泥于某种所谓专家理论,而是大胆置疑,不怕艰苦地踏上了遍求名师之路:“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只为“求他师而叩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遇罗知悌,用至诚执着打动了这位“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的古怪之士,丢掉自己已有的身价而俯身成为其入室弟子。在罗知悌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的傲然指责中,“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尽得其学以归”。

“精勤不倦”

此后,丹溪翁在旁人的嘲笑和排斥中,借助愈加精湛的医术,使许文懿的十几年瘫痪逐渐减轻,众多良好的医学案例让“笑且排”的同行刮目相看,甚至“心服口誉”,数年之间便声闻顿著。或许在常人看来,声名至此,足可以“昂头戴面,谓天下无双”,可是,丹溪翁的“精勤不倦”并没让他自我满足停滞不前。相反,他在前人理论基础上,推陈出新,总结出了“相火”及“阳有余而阴不足”的创新理论,很好地展现了“辨证施治,不拘古方”的高明医技,至今仍是中医经典依据。

我想,丹溪翁的求医之路不得不让我们济医的莘莘学子重新思考一下我们:

学医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求甚解治病救人还是敷衍了事应付考试?是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还是大胆质疑,推陈出新,是继续迷茫停滞不前,还是看清自己,开创未来?

(注:文中“”内所引用文字,皆出自《大医精诚》、《丹溪翁传》原文)

                                             指导教师:金慧教授

                        2013级中西医学生

                                           李娜 于洁 高彤彤 王红贵 邓颜颜 郎青春

 
济宁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荷花路133号 电话:0537-361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