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钩沉】 大爱至诚,方显医者本色-------谈丹溪翁的医德风范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5-21   浏览次数:45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曾经说过:“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这种预防伦理思想所表现出的正是他“以人为本”的济世救人的原则,是他大爱与至诚的具体表现。

为医首先要有大爱

“一贫妇寡居病癞”,“癞”,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曾经论及,谓“恶疾”,是疾世号难治者”,极似今日之麻风病,在上世纪依然使人避之不及。“翁见之恻然”,“即自具药疗之,病愈。后复投四物汤数日,遂不发动。”自费疗贫,不遗余力,这是一种由爱己到爱人的博爱。用孟子的语言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立大爱于心,行大爱于身。

“一妇人产后有物不上如衣裾,医不能喻”,翁不仅用恰当之法治愈,还“慰”之曰:“三年后可再生儿,无忧也。”初读不知其衷,如果了解封建时代女性地位——“母以子贵”,即可知他给予患者的安慰和温暖有多大。有人可能说:不就一句话嘛。但“医者仁心”就在这多一句话中!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朱丹溪行医,除“遇病施治,不胶于古方”,并做到“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还特别强调“执心以正,立身以诚”,为医即如处事,“宁歉于己,而必致丰于兄弟;宁薄于己子,而必施厚于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作为一名医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要求:“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明,訾毁诸医,自矜己德。”朱丹溪将至诚之德做到了极致,他“直陈治道,无所顾忌。”当“语及荣利事”时,他“拂衣而起”。其“心之正,身之诚”,令学者敬佩,世人敬仰。

 

   丹溪翁的学医故事,告诉我们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而其为医的故事又让我们懂得“医者有大爱,应修以至诚之德。”对我们的要求,便是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先发“大慈恻隐之心”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指导教师:金慧

                                          13级中西医临床1

                                           张志龙

 
济宁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荷花路133号 电话:0537-361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