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钩沉】 丹溪翁去哪儿了?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5-21   浏览次数:7

 

     提到丹溪翁,我们认为只有一语与之匹配——医者仁心。

  相比前辈名医,丹溪翁刻苦钻研与虚心请教一直为人乐道:为求名师,“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虽已医名甚响,却能45岁拜“性褊(心胸狭窄)甚,恃能厌事,难得意(自视甚高,世人难以合乎自己意愿)。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的罗知悌为师,最终以诚意打动对方;数年之后,虽然“声闻顿著”,翁不满足,深入研究刘、李、张三家之学,“去其短而用其长”,并进而提出“相火易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观点……无人可以否认正是这种坚持与执着,造就了古代医学史上不朽的传奇。

身为医者,仅仅的医术高明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人的仁心以及对自己职业的诚心。

声名远扬的丹溪翁并没有摆架子,“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凑于道,翁咸往赴之,”施其良方,使其愈。面对深受病痛折磨的妇人,朱丹溪以一个仁者之心换位思考,慰之曰:“三年后可再生儿,无忧也。”“一贫妇寡居病癞,翁见之恻然。”自具药疗之,病愈。可见,早在古代,丹溪翁就学会体会患者的感受,轻视金钱与名利,一切为他人着想。

当时光流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双方互不理解:在患者眼中,医生是多么的骄傲,不通人情,整天板着一张脸,三五分钟打发掉一个病人,甚至听不完病人主述病情就开各种检查单,拿着众人不及的高薪;在医生眼里,患者总是那么的无知,那么啰嗦,那么的不可理喻……以至出现“温岭杀医案”、“安医二附院砍人事件中一致叫好的现象和“人生三大不孝——学医、考研、当护士”的苦涩调侃。

而同样作为行走在医学路上的学子,面对孜孜不倦的教师和图书馆瀚如烟海的学习资料,手边还有查阅各种资讯的智能手机和电脑,我们在干些什么,是天天泡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还是不分昼夜地“坚守”在电脑一线,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答案只有自己知道,最初的梦想是什么,现在的坚持是什么,你的追求又是什么?

时光流转,物转星移,身处优越条件的我们常说丹溪翁活在我们心中,但,只是活在心中吗?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丹溪翁去哪了呢?”

    

 

 

 

                                                           指导教师:金慧

                                                           2013级中西医一班

                                                       肖玉  郑思敏  郭明洁  牛文  张晗 
 
济宁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荷花路133号 电话:0537-361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