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时,即被教导做人要诚实守信;年稍长,便知晓处世要以诚相待;而如今,以一名医学生的角度聊“诚”,自是有了另一番体悟。
记得自己初读《大医精诚》,便有感于医圣孙思邈所提出的“精诚”理念。“精”自是不必说,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而“诚”更是要求医者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务”,只有这等风范,方能称之为“大医”。每每思及,却颇多感慨,纵是医者如华佗般,也会有“恃能厌事,犹不上道”的行为,也时有“以医见业,意常自悔”的想法,那这“诚”的理念,难道只能是医圣所臆想出的一种不能达到的完美状态吗?
然,直至我读《丹溪翁传》,才恍然惊觉,这被奉为医家经典的《大医精诚》中有关“诚”的标准莫不是依着朱丹溪而量身定做的?
朱丹溪最初粗习医术,便是因为母亲患疾,而再从医就是为了想要卧病在床多年的恩师病起之,甚至为此“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可在当时,从医与从举子业的社会地位可谓是云泥之别,而这不正是应了《大医精诚》中所提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的要求吗?既然下定决心从医,朱丹溪便遍寻名师而叩之,终学成归来,因不泥于当时所盛行的医方治病而遭到众医排挤与嘲笑,但他却一鸣惊人,治好了恩师的顽疾,这才令众医心服口誉。
可历史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奋起往往比较容易,而在顺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却更难得。但这个朱丹溪却真的没让我们失望。史料有载: “一贫妇寡居病癞,翁见之恻然,即自具药疗之,病愈”。类似此种病人,医好对于当时的朱丹溪并无多大好处,因是贫妇所以无利可收,而名?从医多年,朱丹溪怕是早已盛名在外了。而他仍然自具药疗之,只因“恻然”。医场,职场,名利场,而他却从不曾“自逞俊快,邀射名誉”,也没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已经令人赞之,服之。可整篇《丹溪翁传》中最令人感动的那句对病人的安慰,那是朱丹溪为一位子宫脱落的病人诊疗后,安慰她说:“三年后可再生儿,无忧也”。貌似简单的一句话,但众所周知,在那个孩子成活率极低的年代,无法再孕育子嗣,对一个女人来说意味着极有可能失去丈夫的心,而那又是一个女子以夫为天的年代,这等于是夺走了她的整个世界。而这时的安慰是来自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怀之心,将病人视为自己的亲人的高尚道德修养,更是展现了一代大医的悲悯之心,以行书写了“医者仁心”四个大字,将《大医精诚》中“精诚”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现在,每每看到电视上有关医患纠纷的新闻时,做为一名医学生总会看到很多医生的无奈与委屈,往往义愤填膺,但老师曾说过:“病人,其实大多是不成熟的,但做为一名医者,扪心自问,又是否做到精诚二字?”
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医者诚心,愿你我共勉之!
指导教师:金慧
2013级中西医临床2班
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