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茹 201302011325
很幸运自己有机会,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济宁市金乡县羊山古镇,感受革命先辈们为我们这些后辈打下一片天的不容易。
由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浅薄,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事件,直到济宁市金乡县是大蒜之乡但从未晓得鲁西南战役是在这里打响,刘邓大军能够取得以后的胜利,与这次鲁西南战役密切相关,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自己的家乡离济宁也很近,但如此著名的战役自己并不知晓,自己深感羞愧,但也很感激老师给与这次机会让自己补上这一课。
周六上午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羊山脚下,此时的山。虽因开采不再如此高耸,但山上的树木苍翠茂密,尽显生机。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羊山革命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司令员的雕塑,以及十三名浴血奋战的战士,他们的动作各异但是他们的眼神都朝向一个方向—前方,坚决果敢,栩栩如生。似乎在我们面前重现了先辈们不怕牺牲执着拼搏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勇往直前,让我们肃然起敬,没有了喧嚣,用沉默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向右转,我们走在排列整齐的松柏之间,他们高耸挺立,像一个个保护者,保卫着牺牲在这次战役中的革命烈士-铁血英雄,让他们在这里,不被打扰,安息长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草坪群的无名烈士墓,墓上刻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庄严肃穆。在这里,在老师的主持下,我们排成数行,脱帽,鞠躬向这群无名英雄表示我们最真切的哀悼和感激,战乱的年代他们流血牺牲,却给我们带来安康,他们不求回报,却无私奉献了自己,没有姓名,只有默默奉献,一群“可爱的人”没有名字,却永远驻扎在中华华夏儿女的心中,人民永远的榜样——英雄。
当我们迈入纪念碑亭之前,我看到了一位五六十岁的伯伯在为每一块墓碑清理尘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只是觉得心里暖暖的,那些墓碑被修建,工作没有结束。。。我们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他们真的是一尘不染的,英雄为我们牺牲了,我们的怀念从未停止。
出入纪念碑我们看到了“挺进长江”“威震鲁豫”“壮志凌云”“豪气凌霄"等有参加过鲁西南战役的老将军、老战士和书画界名人题词的碑廊。字形不一但铿锵有力,彰显着历史的精神,历史的雄浑与霸气。
穿过碑廊,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塔下,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在陵园之巅,威严壮观,洁白色的高塔耸入云霄,塔身正面是毛主席的手书,背面是刘伯承元帅的题词,用鎏金镌刻,在阳光的照射下灿烂夺目,尽显华夏儿女英雄本色。
在塔的下方是从上而下修筑的青石台阶88级,解说员介绍修建之时为庆祝建党八十八周年而设计,这样的设计更显革命的韵味,踏在青台上,让我们作为年轻的心,更加热血沸腾,也让我觉得让让自己踩的更坚定,更有底气,也许这就是革命历史的力量,在一步步的感染着我,感受着革命精神的伟大。
走下高耸的塔,跟随解说员的脚步我们来到了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的大厅内陈列着战斗中的各位将领,他们威风凛凛,时代的脚步抹不去他们的那份从容、那份智慧与霸气—虎胆英雄。
纪念馆内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照片、书信和实物。有毛主席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司令的亲笔信。当时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发布的“渡河命令”,刘邓在渡过黄河后的合影以及我军包围羊山之敌
和俘虏宋瑞珂及少将参谋长廊雨林的照片。还有“人民日报”“冀鲁豫日报”“大众日报”当时报道鲁西南战役的胜利的消息。
在纪念馆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场景特别,其中有一张画像是年轻的战士,新婚三天后就奔赴战场,再也没能回家,妻子找了他,等了她一辈子,却怎么也没有找到,什么也没能等到,再一次参观纪念馆时,妻子看到了新婚三日之后就离别了的丈夫的画像,他说“我等了你76年,你今天只给我留下了一幅画像”战士南风岚把唯一的拍照机会留给了他人,因为没有照片,后人后人只能想像着画了一幅画像,在我看来,对于一个新婚妻子,一个找了丈夫一辈子的妻子,对她来说是不公平的,她一辈子无儿无女,丈夫虽英勇牺牲却对一个旧社会的女人,没有给她留下任何的念想,孤独地过了一辈子,替丈夫孝敬父母,打理家事,苦了一辈子。但她又是矛盾地,她的丈夫是英雄,他是为祖国现身的,她为他的丈夫感到荣耀。信仰让他们不断牺牲流血,信仰让她心甘情愿地等他一辈子,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么伟大,这令我沉思,也被这对夫妻感动,战争只是带来无尽的苦难。
解说员带我们来到一个展柜前,里面放着两种枪和两身衣服,其中一部分是国民党的穿着和装备,另一部分是我军的装备和穿着形成鲜明对比,并且本身敌众我寡且敌军在山顶我军在山脚下,并且阴雨不断,一场如此不对称的战争,我军却胜利了,似乎是一种奇迹,在我看来,这说明刘邓两位司令员足智多谋,我军的战士都抱着视死如归的心在打,我认为此时的战士可以战胜一切泥泞的道路,伤口的疼痛一切都无法阻止他的拿下羊山的信念,我军是正义的自有人民的拥护,甚至天也在庇护,敌军空投的物质永远都空降在我军的场地中,似乎在呐喊我军必胜。
还有一张照片是宋瑞珂和刘伯承将军的,宋瑞珂用鼠眼之势看刘伯承司令员,而将军却尽显从容大度之架势,气场早已将宋瑞珂踩在脚下,他又怎能不服,最终宋瑞珂还是投降了。
在纪念馆内,解说员带我们看看了一辆车,车名我忘记了,原来是新婚用在那时却用来拉逝去的人,足见当时的伤亡惨重,革命之路真的很不容易,那是用鲜血踏出来的路,作为后人的我们要懂得珍惜,谨记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万里江山是多么不容易。作为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的未来继承者,让中国在世界之林耸立,绝不允许被侵犯。
为纪念和庆祝这伟大的胜利,刘伯承司令员在羊山集作诗《记羊山集战斗》:狼山战捷复关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十五天的恶战,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作为一个倾听者当我们听到胜利时,我们也会拍手大叫,也许当时的人们早已泣不成声,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在我们去王杰纪念馆的路上,我们走上了栈道,栽山下向山上望,此时的山,像被斧砍了似的,特别壮观,同时也想到战士们登上山峰时的不容易,爬上去,踩滑了被滚下来,再爬上去,要么就是被敌人的机枪扫射,再也没法攀爬,想到此处倍感沉重,几十年过去了,此时山花烂漫,没有惨重的场面,只是漂亮的山花在风中摇曳,桥下的睡莲,也在不知不觉时静静开放,河面上随风起了波纹,一层层推向岸边,好美的景,也许英勇的战士在这里静静安睡,不想吵闹,随着老师的脚步,静静拍照,静静观赏,取这来之不易的景,静静地看细细地品,山路不在那么泥泞,已经铺上了一块又一块平整地页岩石,即使雨天,大概也不会脏了游人的脚……
我们的最后一站是王杰纪念馆:纪念馆是为纪念金乡人民的好儿女。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而建设,主建筑是由48根支柱支撑起来的,寓意横空出世,象征着英雄王杰扑向炸点英勇牺牲的瞬间。王杰同志1942年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华锢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当看到战友开坦克如此威武,他曾一度认为工兵不如当技术兵,当指导让他带着问题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时,他深受感动,使他认识到当兵是为人民利益工作很快打消了自己错误的想法足见他的领悟能力之高,并且在他的日记中认真写到:今后不管什么工作,我一定要做到:为党的事业衷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他平时以雷锋为榜样不怕辛苦,在邱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训练时,炸药包意外引燃,在即将爆炸的紧急关头,他毅然扑向炸点,用身体掩护了在场的十二名民兵及干部,也献出了自己年仅二十多岁的的生命。在展柜中我们看到他的日常用品都非常整齐,我看到柜子里面展放着很多用完的牙膏瓶他却没有丢掉,足见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多么节俭,刚参军时的字体,和他的稿子似乎更看出军队让他更加沉稳,更加优秀。我想如果意外没有发生,他一定很优秀,一个如此积极进取的人未来一定光明,可是意外总是不期而至,让着我们留下的只是不尽的哀叹。王杰二十三岁都已经如此优秀如此伟大,再想想此时的自己,在学校肆无忌惮地浪费自己的青春,在家,当王杰同志已为祖国做事时,我们却还在睡觉,被父母拉起来吃饭,在伟人面前自己有种什么也不是的感觉,何其悲哀!
参观完各纪念馆,我感触特别深的是信仰的重要性,为祖国的胜利,为祖国的建设,战士们视死如归,早已不在意生死,这是多么伟大啊!信仰可以将一切阻碍踩在脚下,一次也许不可能成功的鲁西南战役却终不可思议地成功了,信仰,一种必胜的决心苦难没有让战士们崩溃,却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内心无比强大,他们像狼一样扑向敌人,如此的力量又有谁会不怕,信仰如此地重要,每一个人民战士他们都怀有一个共同而又崇高的信仰,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只要人民幸福,一切事情他们都乐意做,因为他们崇高而又无私地信仰,并且他们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他们也备受人民拥护,战士们虽已离开,但人民把他们记在心上,作为榜样来教育自己和自己的子民。
这次旅游学习,让我感悟很多,让我感受到革命地力量,作为新青年一代,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精神,不怕吃苦,勇往直前,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奉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