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夫,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是什么?孝就如灵魂深入盛开的一朵鲜花,它比自然盛开的更为持久守恒,永远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一冬日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盖了灸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烈之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孔子在他三岁时丧父,年轻的母亲,并未为了自己而改嫁,而是背井离乡,独自带着他艰难生活,他为母亲守孝六年,作为儿女,应该满怀感激,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己,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事实却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这种人的孝又在何方呢?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虽然经济还未独立,还需父母在物质上的支持,但这不影响我们发挥孝道。“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挚虞说:“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其实,他们说的主旨只有一个——尊敬父母。仅观现在,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父母尽心尽力培养一个最优秀的儿子,一个最优秀的女儿。但我们呢?在外面大手大脚花父母的钱,转过来就又和父母吵架,顶撞父母。父母辛苦养了我们十几年,到最后却连子女一句感恩的话,甚至一句“爸,妈,您们辛苦了”也听不到,是我们害羞吗?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可笑又无奈的是很多人,借用同学的一块橡皮都知道要说声“谢谢”,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会说一句“对不起”,拖欠了别人的东西很久不还内心不会内疚,遇见彼此还挺不好意思。可面对父母呢?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多少,买了多少学习、生活用具给我们,我们又何曾说过一声“谢谢”,我们顶撞过父母多少次,我们又惹父母生过多少次气,我们又何曾对父母说过一句“对不起”,我们有感到愧疚了吗?
孔子曰:“父母之所有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不顺从亲,不可以为子”。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那样,赤身卧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不要惹父母生气,父母口渴了,静静地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地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运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可以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可以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砂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遥控,而是一声不响地出去玩,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岁月赋予了母亲鱼尾纹,上帝带走了她青春的美丽,母亲放弃了这一切却只为让子女幸福快乐,当你身处异地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位白发沧桑的母亲。多少次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呆呆地坐在门槛上,青筋满布,瘦骨如柴的双手捧着你留下来的照片,松弛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她多么希望能来一通电话,多么希望儿女能够回家看看,哪怕是回家吃顿饭,陪她静静地坐一坐。
也许,同学,朋友,爱人的生日我们牢牢的记在心里,并时时准备一份美好的礼物,而父母呢?又有多少人记住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亲自送上了一份美好的祝福。父亲节的时候,给爸爸写张贺卡,学习再忙,也要亲自送过去,爸爸也会笑得合不上嘴;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买双袜子,亲自给妈妈穿上,妈妈也会感动好久。现在,身在异乡的我们,不管求学有多忙,有多辛苦,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说说自己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天气变化,有没有生病,在我们看来这些琐碎的事情不提也罢,但在父母心中这很温暖。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位全面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诚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是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枯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今天无疑均为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教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负有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对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有人说,当我们长成大人之后,我们将不再需要父母,甚至认为他们很烦。有时候看看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你很难再想看看年迈的父母,他们盼望着子女能早点回家,可是他们的子女却不知在哪里彻夜狂欢。古人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扬名后世彰显父母,不敢毁伤,只有个人主义的安逸和享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有时候我总是看着这个有着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宽敞的纵横马路的发呆,总是在发问自己:这个社会究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对体会爱的一种最朴实的表现。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有情,你的关爱会抚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孝心无价,唯在心灵深入才能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