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孔子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6-03   浏览次数:68

我也曾想过,他该是有多么高尚的品质,才值得全世界的人对他的作品进行品读;他是多么的纯正的灵魂,才值得所有学者对他敬仰;他该是多么渊博的学识,才值得他的著作流传至今,使他名垂青史。孔子,春天战国时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这一些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时,远在天堂的孔子该欣慰吧,当时不被任用,背井离乡,远去他国宣扬自己的思想的他,不再是他人口中的“丧家之犬”,而是“天之木择”,为人师表!

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对学习的痴迷是不在意吃食住行的,而重视敏于事而慎于言,更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而这一切他的志向却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坏之。在《礼记》中《大道三行也》大概也表明了儒家思想对不同社会的渴望吧。

我想问孔子为何在周游列国时不留在卫国,南子对孔子的赏识,与卫灵公对孔子的尊重,发给孔子俸粟6万,够他享用太久了。但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天下苍生为义,辗转于各国宣扬自己思想为义,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弃天下普生于不顾为不义,好个“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选择相信孔子,相信他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

我很想问孔子怎么能在各国中识别敌友,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原来友有益有损,他直,他诚实,他见闻广博,此为益友其他谄媚奉承,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人,花言巧语,则为损友。若交友不慎,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要像他说的那样去辩析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朋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自己的品行,也要考虑好啊!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知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治国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与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名存实亡了,诸候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衰,礼义废,政为矢,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那个时代的特写,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斩发展,人的精神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产生的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就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其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具,盗窍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的传统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像,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设,“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财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妻”。“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廊沟地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由此要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该用什么词来给这位先驱?发愤衣食,乐以忘忧?安负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每一个词都准确,但同样的每个词都不全面,他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春秋割据,各国混战,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与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追寻孔子,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习的态度;追寻孔子,我们应当学习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追寻孔子,我们应当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追寻孔子,我学到了不多,这些将使我终生受益,同时我也想为这远在天堂近在心中的孔子问候一声:尊敬的孔子,你还好吗?

 
济宁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荷花路133号 电话:0537-3616588